范日橋:20年的餐飲空間設計經驗所積累下來的獨家心得
- 來源:設計得到APP
- 作者:范日橋
- 發布時間:2021-12-29
- 1986次瀏覽
現在經驗的保鮮期越來越短,很多80后的餐飲空間設計師已經大量涌現,審美也已經產生了迭代,我們曾經很欣賞的設計師雖然依然經典,但是已經不是潮流了。碰到審美的迭代我們該怎么面對,金庸小說里面的老拳師一般都是第一批被擊倒的人,是比較悲慘的。有一天
現在經驗的保鮮期越來越短,很多80后的餐飲空間設計師已經大量涌現,審美也已經產生了迭代,我們曾經很欣賞的設計師雖然依然經典,但是已經不是潮流了。碰到審美的迭代我們該怎么面對,金庸小說里面的老拳師一般都是第一批被擊倒的人,是比較悲慘的。
有一天,你會尷尬的發現:前面20年的經驗可能只能是個工齡,所有成功的經驗很多都已經失效了。
如何用新的思維去理解餐飲空間設計,我覺得無非有兩點,第一點是把空間人格化,和空間談個戀愛,做出有秩序又有情趣的空間顏值。
有趣是這個空間的表情和情緒,有序是掌握表達這個情緒的內在秩序,我們原來可能更多的考慮了章法,屬于有序的一部分。我們自己出去考察,評價一個空間有三個標準:設計質量、創意質量、商業價值貢獻,特別是最后一點其實是我們這種老法師最大的競爭優勢,通過設計能夠幫助客戶創造最大的價值。
那么怎么去創造一個有價值的商業空間呢?設計是有個對錯的過程,需要不斷的討論完善,一句話來定義就是通過對空間體驗的建立,強化品牌、品類認知。當設計與品牌認知有正向推動關系的時候,說明是對的,反之就是錯的;設計要和商業目標同方向。
商業一定要跑對方向,我們后面會講到我給它起了一個詞:“商業的味型”,味型很重要,好比楊坤,周杰倫的雖然嗓子不好,吐字不清,但是聽他們的歌很有感覺,好比某個美女很漂亮,但不是我的菜一樣。所以,第二點就是如何通過設計,產生并強化大眾對這個品牌的認知。
不同的品牌或者品類對設計的寬容度是不同的,比如傳統老字號,對設計師的限制是比較多的,很多設計師會注重形式感,形式感和設計感其實是不同的,設計感是通過設計思維自然形成的,用設計感才能夠產生幽默、風趣的感覺,用形式感是解決不了的。
很多餐飲空間設計師在做傳統老字號的時候,常常犯這個錯誤,錯用形式感表達當代的語言,覺得某個字很土,但其實它背后有幾百年的歷史,是這個品牌的核心資產,因為大眾就是通過這個“字”建立的品牌認知,而不是用過度現代的語言進行表達,違背了大眾對老字號的認知,在做老字號設計的時候,關鍵就在于提取核心資產,并對它進行當代的演繹。
在設計成熟品牌的時候,它的寬容度會比較高,比如說海底撈,外婆家,這三個字背后已經有很強大的品牌認知,對設計空間試錯的容忍度是很高的,所以海底撈有請著名設計師做的風格比較另類的,也有比較常規的,設計似乎并沒有什么關聯性,因為“海底撈”這三個字已經夠了,不需要再通過設計推動品牌的認知。
再比如說傳統品牌下的新品牌,也是比較考驗設計師的,很容易犯錯,比如說“桂滿隴”,杭幫菜,做臨安文化,如何讓消費者產生對南宋臨安文化的認知共鳴,它市場策略做的很正確,做了很具象的像“主題公園”一樣的餐廳,不用進行任何解釋,只要走進去就仿佛到了南宋。
這種設計,能夠成就餐廳,但不能成就設計師,但這個方向也是對的,不用思考,就如同身臨其境,雖然前期投入很大,造價高達5000元/平方,但是它是個不錯的商業模式,有點類似于主題游樂場,用重資產提高準入門檻,用文化借勢,把核心資產確定,讓消費者感覺到來逛園子順便吃個飯,用時間換空間,這個模式主要的限制就是一個城市開不多,二線城市最多也就一到兩家。
新品類、新品牌是最考驗設計師的商業認知,怎么去判斷市場,比如喜茶,烏龍芝士奶茶,原來沒有認知,需要創造出一個引領潮流的認知。
我就簡單舉這些,走什么樣的設計策略,商業策略是不一樣的,這里面就存在一個對與錯的問題。只有選對了方向,做出有顏值,有趣,有序的設計,才是既能成就業主,又能成就餐飲空間設計師的設計。要達到效果,那我們通常要怎么做呢?這就是我所說的新餐飲設計的方法論:
第一步:不是做概念,而是為業主提取核心資產,建構空間體驗特質;
第二步就是調制空間味型;
第三步是設計路徑分析。